有个习惯,看了好电影好电视连续剧都喜欢找原著来看; 当然如果看了好的书,就会对它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充满期待。 很早以前看的《马语者》,时间有点久了,内容有点模糊,但记得我给这部电影的标签是归入到我喜欢的电影里的。 前几天到图书馆把小说借回来读了一遍,然后把碟子找出来温习一次。 小说和电影除了结尾几乎改编不大,但对于ANNE和TOM的关系处理上两者分歧很大,这应该是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观。 就小说来讲,我愿意看到ANNE和TOM能偷到几日的欢悦。 一个人作为个体总是孤单的活着,这种寂寞是永远的. 要真能遇到一个能深深拨动你心弦的那个人还不仅仅是在佛前许愿,等待500年就能修到的。 我们常说遇到自己的MR,RIGHT。但那只是一个适合与你共度婚姻生活的人。即使不是,长久的婚姻生活也会把它磨成"是". 我们会在没有再爱的权利时遇到让自己的心无法承受离开的痛。 这种痛与不能再爱如影随行。 因为能够实现的已经实现了,渐渐成为一种被熟悉,被麻木的生活. 但这迟到的遇见注定不能正常成长。 也正源于此痛被压抑,才会更持久而强烈。 并非是为婚外恋辩解. 活得自私的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自己的亲人。 有责任的人会自觉抵挡诱惑。 我们都是良民,都小心维护着已经在手的幸福. 但是,一生太长了,一辈子太孤单了. 我们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在某一日突然遇见"TOM", 让你觉得已经沉睡的心重新醒来;已经麻木的灵魂重新焕发激情; 已经苍老的面容重新绽放光彩。 在这样的连自己都不明白的情感召唤面前,我们真的可以拒绝吗? 就象那涨潮的水,初时感觉不到痕迹,等到发现时已快没过头顶了。 这种爱的燃烧必定是在麻木的生活中沉寂太久才会迸发的。 年轻人沉沦在爱恋的游戏里,可以随意喜怒哀乐。 年轻人可以随意选择,今天爱你,明天爱他。 不论怎样的选择,享有充分的权利。 可是中年人的爱情。 却是来难来,去难去。 无法预知未来,害怕鱼死网破的挣扎。到最后只有选择分手,只有埋在心底。 任其发酵,任其海啸,表面还要若无其事. 一辈子心底的孤单. 好可悲的爱情。 所以,,我愿意看到他们有一段,那怕只有几天的幸福。 但是,作者也不愿意接受这种完美的结局,只有让TOM死去. 不过又仁慈的给他留了一个光荣的尾巴--让ANNE有了TOM的孩子,简直是打个巴掌再揉一下的毫无意义的作法。 这是我不喜欢小说的地方。 电影就很唯美。没给他们上床的机会,只有一段让他们释放隐忍激情的舞。 然后选择永远的离开. 女人可以这么理智吗? 真的需要理智得让男人备马而自己泪流满面地独自离开吗。 TOM在高山顶上远远目送ANNE的车离开。 真TM的,干吗仅仅只给他们一支舞啊。
豆瓣和IMDB在评分上,会有个别时候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文化上,体现在观众的心理和预期满足上,比如在这部电影上,两者之间的分歧就很大。
豆瓣给出了8分以上的优秀,而在IMDB上它只以6.6分惨淡收评,而评论基数都在20000+,可谓两方观众分道扬镳.虽然五星评分和十星评分系统有所差别,但是总的来说,忍心打下三星的人很少,而在IMDB上打下七星的人却很多。
爱和被爱,到底是不是简单的事?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此一时相爱,彼一时不爱,都是很正常的,我就是我,他就是他,她还是她,每个人都是个体,都有自己的抉择,体会爱和被爱的权利更多是自由,不是束缚。于是相当一部分的IMDB评分者下意识里认定这部以治愈内心的电影充斥着朦胧和矫情,哪有天地如此无限,人生如此拘谨。
中国说一对夫妻感情好,都是一句话,夫妻恩爱。恩在爱前,有恩有爱,一日夫妻百日恩,在东亚的文化圈子里,婚姻是一种报恩还恩似的关系,至于情欲、爱欲都在其次,主要是恩在当前,嫁给一个人,娶一个人,不知道怎么会衍伸出莫大的恩情来,关系靠所谓的恩来维系,《红楼梦》里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以及白蛇嫁许仙,都是一则则报恩还愿的套路,前世姻缘讲究她还他的恩,女性在这种文化谱系中丝毫没占到一点便宜,所以有些家庭美德的宣传中,认命也是一则。莫问两人有多情,只问人间几许恩。恩这个词就本身带有一种强迫交易的性质,施恩于人,意不求报那是不可能的,天大地大,也不如党的恩情大,恩字一出,问题大矣。所以,大凡对于敢于勇敢直视内心、追求自我的电影,我们都不吝于给出高分,而在它的产地而言,这也似平常。
一匹受伤的马,一个残疾的女孩,一个感情疏离的妻子,一个寄身原野的牛仔,他们各有各的话要说,他们的内心各有各的语言,能听得懂他们的将会是谁?他们又将怎样解决自身的问题?从哪里得到治愈和抒怀呢?《马语者》虽然是一部西部片,但他已经失去了西部片的内核,只是风光在西部,人心在东部,生活不仅仅只是呼啸山林,纵马驰骋,还有夜色微凉,揽衣徘徊,天总有黑的时候,人总有伤心的日子,于人于马都是这样,《马语者》的立意是在疗伤,但伤总难疗好,大多数的心病不是治愈了,而是靠遗忘的。
忘记以前就是此时此地的新生,记住当下的美妙超脱就是新的出发。人似乎有几样东西忘不掉,死去亲友的最后面容,美好情愫的完美瞬间,和莫名其妙的午后斜阳。
当初因抉择而成之今日,也希以今日成往后之抉择,斯嘉丽会继续骑马,她的心病被遗忘了,就是崭新的开始,而她的母亲则选择不动声色地告别,消失在这茫茫的天地之间,美好过往,她的选择,对错有那么重要么?很重要,也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享受了那美好情愫的完美瞬间。
牛仔一生,故事丰满,面对荒原,难得动情,但他还要再出发去这天地,马群已被烙下印记,它的嘶鸣就是路过一片草原,看过最绚丽的晚霞,最终还是要沉醉在那马厩里。
但是,安妮为此付出了代价——她长期离职,被解雇了,同时和丈夫的感情越来越疏远淡漠。另一方面,汤姆的与众不同让安妮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
心太老,以至于无法太感动。朝圣者在小溪里被找到时脸上的伤着实让人震了一下,小女孩的反叛也不是无理取闹,台词更像是成人的反思(编剧花了脑筋但弄巧成拙的意味)倒是汤米和女主相拥跳舞的那段,看着非常让人心动。煽情,激越,唯美。比滚床单妙多了。编剧导演都是风月之人呐~
这片感觉就是《大河恋》和《廊桥遗梦》的混合体,只不过都略逊了一筹。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于14岁的Scarlett Johansson啊~
不仅是马需要马语者,人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更需要“人语者”。
发现这种拥有醇粹隽永又细腻绵长情绪的电影和《与狼共舞》《完美的世界》《廊桥遗梦》《断背山》如出一辙。再看看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李安……是不是只有演员出身的导演才能捕捉这种特定的气质并呈现在电影中?
该片相比《廊桥遗梦》要显得寡淡寂寞得多,但就思想性、艺术性及可读性而言,《马语者》是远在《廊桥遗梦》之上的。该片折射出当下浮躁社会下的情感盲区。
在HBO上看的~印象极深,音乐唯美动听
母親安妮知道如果終結了馬兒,等於也終結了女兒格蕾絲的身心。今天真的很難再享受到如此又深刻、又細膩、又療癒的電影。
小说的结尾烂俗死,可是电影的结局让人难过死了。K剪短了头发,却和英国病人里一样动人,她才是婚外恋代表。Redford满脸的皱纹,可是我更爱你了!!!!呜呜呜
小斯嘉丽真美,演的真好
我以为是少女和马的故事,结果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像极了《廊桥遗梦》,但比廊桥更宽广的是草原不是吗,雷德福在骨子里永远是个牛仔,叫SundanceKid的牛仔,比Eastwood更细腻的牛仔。
好多纠缠牵扯的爱呀 老娘貌似好的就是这口 从头到底这眼眶就没怎么干过= =最后那些婚外恋隐忍不舍惆怅唏嘘内心撕扯 像看廊桥遗梦和英国病人时候的感觉 K啊 你也跟RF一样啦……尽搞不正当男女关系 啊另外 OST大好 风光大好
片名可得知:小语种学者
好看很治愈的影片!斯佳丽小时候都这么好看!
情深说话未曾讲
这样好的电影怎么没得奥斯卡呢
接近三小时的标准肥皂剧,虽然看到最后一幕的时候我小小地唏嘘了一把。我只喜欢RR和小正太牛仔,女猪脚们都不喜欢。说喜欢本片摄影的大概平时喜欢用美图秀秀的柔光镜吧。另外比较费解的是15周年纪念版蓝光在前半个小时居然上下左右四周都有黑边
许多有关touch的镜头实在toughing到不行,习惯了肉弹版斯嘉丽看十三岁分分钟出戏
1、62岁的罗伯特+38岁的克里斯蒂,如果罗伯特年轻10岁,效果会更好。2、克里斯蒂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优雅中带点忧郁,中性而迷人,像在《英国病人》中那样,具有被两个男人深爱的说服力。3、整部片感情充沛,细腻,尤其是男女主角相拥跳舞那段,情不知所起,深入人心。给马和给女儿疗伤的部分也很动人。4、人生总有受伤,总有遗憾,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有时候我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或克服它,或接受它。5、风景不错,意境悠远,有些片段让我联想到《断背山》。
疗伤,救赎,和爱的遗憾。多年回望,你是岁月中,硌过心尖的一粒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