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很伟大,没有认真读过,不敢妄加评论,总体上应该是膜拜的,不然何来如此大的名声和茅盾之伟大存在?
这部《子夜》电影也是不错的。看了一下评论,在两个多小时内叙述原著那么多人物和故事,殊为不易;删减合并修改基本合理,不觉得断片无厘头,都有交代。放在小时候那个时代是断然看不懂的,今天看懂了;也只有今天看了才会真心佩服。
时代局限性无可厚非,那个没法超越,是1981年的高水准;也是经得起一定时间检验的水准。整个一个1930年代中国大上海资本社会完成基本原始积累、基本成型下的实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的斗法大戏。
1. 虚实之争。中国做实业的不易从来就有(历史重农轻商、鄙视奇技淫巧几千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民国实业家建工厂赚钱是高大上的,制造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提供就业,合理合法;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和今天的企业家一样,都值得肯定和尊重!做实业需要资本,大上海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资本投融资模式,是一种进步。资本是逐利的,赵伯韬和吴荪甫一样,都是在商言商;商场如战场,按照市场游戏规则你来我往。吴荪甫一心做实业,投入公债市场也是为了融资做实业,更为不易,在今天看来,更令人敬佩;赵伯韬是加杠杆玩的更高级,各为其主,对收益负责。片子反映了当时做实业受到成本工会和资本的双重挤压,或许按照正统的说法,是“民族资本家”走投无路,但也只是说明当时对实体经济的关注不够。放在今天看疫情之下的美国,没了制造业只有华尔街,也是虚空,这是教训。
2. 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之争。羸弱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础本来就弱,肯定面临外国金融资本的收割。赵伯韬就是买办代表。所以这也是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之争,从来如此,几十年上百年没变,2008年金融危机近在眼前~~当时的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一样实力差距大吧?不知道如果后来再往下走,所谓的四大家为代表的的官僚资本和民营资本能否抵抗得住美国资本?历史无法重复~~中国不是韩国、台湾一隅,不可能享尽利益扶持只是附庸。虽然新中国几十年滞后了,改革开放以来积累到今天,不也到了直接面对的时候?如此看来,吴荪甫直接抵抗(并未走另一条路找英商资本),还是挺有骨气的,应该点赞。时局所限,那个时候怎么斗得过美资呢?今天看来,还是要说,资本金融之战,自己还是要有底气的;否则就是被割韭菜缴械!
3. 企业和工人之间的劳资矛盾问题。正是因为民族实业发展的不足,导致了工人收益的低下;这种低下又成为了内部斗争的一方动力来源。民营企业家何尝不是内外交困?能够存活下来又适当发展的,更属不易,老板不是三头六臂,也是普通人、搞不好就是给工人打工服务,所以成功者都算得上是有人上人之人的智力能力——打个岔,从这个意义上讲,李仁堂确实没有把吴荪甫的复杂综合的企业家气质挖掘到位,可是这个没有一定的经历经验,靠着揣摩和导向性的概念化,是绝对完成不了的;这又能怪李仁堂么?——本片在这方面专门刻画的这个劳资关系问题,既是现实,也有表现无产阶级斗争革命的意思吧?德国从容克领主孕育出来的资产阶级基础不牢,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找到了重大的突破口,诞生了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又从苏联十月革命刮到了中国~~按理说中国这么大个农业国积重难返,也只有上海这个地方还能有这种类似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上海工人革命是不成功的,最终还是靠农村包围城市解决了问题。在这部片子里,以今天的产业角度来看,纺织工人的处境确实令人同情、另一方面吴荪甫等民族实业家也是值得同情的了~~回想中国改革,八九十年代是牺牲了一代工人下岗的~~怪不得短评里有人说本片看完觉得是“买办资本家和闹事的工人”双重搞垮了吴荪甫一帮中国工厂老板~~这个真让人有点无语啊~~
4. 这种片子只有上影厂人才济济才能拿下。众位名角不说了。郭凯敏初出道的进步青年萌新得很,龚雪的惊世美颜不仅让赵伯韬一眼相中、应该也能圈走一批影迷~~程晓英养尊处优的少妇形象戏份不多,应该不亚于《雷雨》中的繁漪、《日出》中的陈白露吧?原来不久去了日本定居,怪不得不见其他出演了。建筑环境、服化道精到,这是上影厂拍各种影片的综合实力必须重复点赞。再次怀念并期待一下“上影”品牌~~
《子夜》的原著小说我是看过的,不过是很久之前了,有很多内容我都记不太清了,这次再看电影,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观看兴趣的区别。记得当时看小说时,尽管我非常努力在看,却依旧是不太看得进去,而这次看电影却是不太一样,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子夜》的故事到底更加适合文学还是电影?同样的一个故事,我的的确确是觉得电影的表现更加出色。麦基的《故事》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的优势在表现内心,而电影的优势在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认为《子夜》的故事更适合电影,《子夜》作为一部时代指涉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所有的情节几乎都与时代有关,而电影可以做到比文学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当时的时代面貌来,也就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资本家在当是面临的处境。尽管电影和文学一样,都可以自由转换时空,但是电影可以让对比做的更加明显。如反应阶级矛盾,电影只需要一个交际花正在做美甲的手与工厂里的女工正在干活的手的蒙太奇,两个镜头就把当时的社会分化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是文学难以做到的。还有对于当是社会的全景展示,人物的服装,说话方式,城市的风貌,都在时时刻刻提醒观众,故事发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这无疑是增强了《子夜》故事的时代指涉性。 而《子夜》文学的表现又怎么样呢?我个人认为矛盾创作《子夜》的文学理念跟巴尔扎克的理念是非常像的(仅指理念上,在创作上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他在做一种社会解剖,这就让原著的科学性大于了文学性,用文学去表现社会科学,我承认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观念,但是当大量经济学术语穿插在叙事及人物语言中时,确实破坏了文学的生动性,让《子夜》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大大下降,成为了一部高度概念化的作品,我想这是我认为《子夜》的原著难读的重要原因。 当然《子夜》电影的缺陷也非常明显,不过这种缺陷我认为更多是电影本体上的,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电影中穿插了较多的人物内心独白。我一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手法,不仅打断了叙事,还打断了观众的情感体验,更加重要的是,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学手法在电影中的强行挪用,这样的手法在电影史上可以追溯到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即使这部电影得到巴赞的盛赞,且主要原因就是布列松穿插了很多人物内心独白,巴赞认为这是一种对电影语言的突破,但这种所谓的突破在我看来是并不高明的,原因之前已经说过了,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这样的手法到底高不高明,恐怕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观众的评价。
子夜这本书因为上课的缘故我才拿出来再看,以前做过尝试,初看会被叙述骗了,以为是一个新时代红楼梦,再细看才发现作者对于展现当时上海资产阶级的野心,在空投和多投的字眼中你会忘记原来还有一对诗人一样的范博文和林佩珊远走他乡,可是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你会觉得别扭和矫情,天真可爱却难以迷恋。
弹幕很多人说是为了写作业来看,但大家最后应该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多了一些了解。吴赵斗法虽然情节精彩,更多地却是体现这样的细节,工厂主们对办中国实业的信心满满,西装笔挺翘着二郎腿坐在欧式沙发上,而工人们在厂里穿着补丁劳作.无意强调这种明显的对比,总是觉得历史和现在太过相似。
罢工和延长工作小时,工资打八折这种看来明显的压榨在今天已经换了模样,但人们只会抢着工打,战战兢兢希望能有饭碗,抢着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大厂打工人,仅此而已。
很多细节比原著更明白,简化得还可以,不过有些人物修改得不对劲啊(雷参谋),然后把原本没有的所有人结局带了一下,总体还是很好看的,我是指美术。
三十年代上海,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真是精彩,虽然人物繁多支线细密,但各阶层派系都刻画得很清楚,没看过原著相信会更复杂好看。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版的大空头,但可是说出了大空头不敢说的东西。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是不可能让民族工业发展起来的,因为资本家之间关系的本质是竞争
三星半//非常老式 是只有那个年代才能拍出的质感//同时也具备了那个年代极有代表性的问题//意识形态批评实在是太容易走向片面 明明这些人物可以更加饱满//两个半小时有点长 但短了显然说不清 还是更适合精做剧集 复杂的东西应该详细讲
唉,居然是古老版中国“大空头”,只是没想到在子夜所有人全盘皆输。「傻孩子!『多头』就是买进公债,『空头』就是卖出」。。。
原著是很难读下去的(茅盾作品的通病),这个版本的改编力度不太够,但桑弧经历了文革十年功底尚在,上影老影人的表演太牛逼,除了主角李仁堂的选角算不算失败,太老又太正面,和乔奇想必气势矮了不少,和老戏骨们比起来,哪怕是龚雪也像个花瓶一样的无力
镜子用得很好,删了陈君宜,吴芝生,张素素,刘玉英(和徐曼丽合并),吴四妹,吴弟,杜弟(变成了赵子),唐云山,陆匡时,曾沧海,周仲伟应该是个胖子嘛,郁风是服装顾问,夫妻店只能干这个了吧,25,郭沫若译的维特,42,银行俱乐部的戏融合了很多内容,56,徐曼丽没结婚,12,吴荪甫对镜头说发展民族工业,配乐,这是表现正面人物用的啊,36,雷参谋Ms佩珊,39,穷富对比,43,周仲伟是穷人出身,50,民族工业变僵尸,梅兰芳归来,佩珊私奔,58,落水的是和尚,冯云卿上吊,2,直说了花旗银行,14,给和尚妈50块钱,支持私奔,子夜钟声。
果然茅盾先生原著,就是一部大鱼小鱼和虾米的基本套路不变再将格局放大到上海商界金融的林家铺子。片中吴荪甫一边实业救国慷慨激昂一边压榨工人面不改色无过度纯对立的性格塑造上的争议或许也源自格局过大而细腻层次刻画没有跟上所致?内景服饰在今天看来都可谓极尽考究奢华(高清修复版视觉上推波助澜),“可花了钱未必要打胜仗”,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或许是歇业太久复工初始的缘故,又或者是要叙述的这个阶层离过去几十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太远,演员们的表演总感觉在拿腔作调,但又不像是意图喜讽的那种,勾心斗角商业暗战的部分倒还好,情感纠葛的部分实在让人看着尬尴……
现在看懂了
资料馆2015.10.21.7pm 如同重读一遍《子夜》,人物和时代环境塑造都很精彩。能够感觉到错综交织的时代洪流,民族资产阶级的自负与懊恼、挣扎与被困。
想当年都没有在电影院看过(好像)借着今天的『东方电影』修复版:温故知新吧,看看国产老电影
年代太久远了,主题表现的不明显,吴荪甫左右摇摆的性格是其失败的根源。连最后自杀都犹豫不决。其先是靠实业发家,靠投机赚了笔钱,然后吞并同行,在和赵博韬对峙时又不知天高地厚,只能克扣工人工资。到最后自然破产。龚雪但是让人印象深刻,可惜时光催人啊!
桑弧非常old school,与1980年代的电影美学脱轨。群戏人物众多,吴荪甫应该是其中一切事件的焦点、人物链接的核心,李仁堂的表演太僵硬了,完全没有演出他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前后判若两人的心理状态没表现出来。赵伯韬又做得比较片面,两者之间少了那股工业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亦敌亦友的微妙,更少了那种连接呼应。能同时看到张伐、韩非、程之、顾也鲁,也能同时看到郭凯敏、梁波罗、毛永明、龚雪、张闽,难得啊!
本片可与《林家铺子》联合品尝。林家铺子里那些小百货,大概就是吴荪甫办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下,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原著《子夜》的内容很庞大,人物也多,电影里做了删减和整合,总体上神韵还是抓住了,各个阶级和派系之间的矛盾也表现的很到位。
永远无法想象1930年的上海有多么发达,只会比想象中的更繁华,在那时的金融业已经充斥着多头空头的资本游戏,原著已经很复杂,桑弧导演改编已经尽力了,出场人物众多,关系千头万绪,一遍看完只能大概品个意思。相比来讲,还是从短篇小说改编电影更适于观看,对照《林家铺子》就很明显,而且在茅盾自己也是晚一年创作,技法和思想更成熟。吴荪甫的人物性格塑造多少有些问题,一面是有着振兴国货的民族资本主义理想,一面又对工厂工人冷酷压榨毫无手软,把两面硬生生贴合在一起形成复杂多面,其实是有着分裂感,缺少内在的统一逻辑。
“等着吧!中国的工厂迟早要变成僵尸,要注射一点外国血才能活。”
Shanghai hasn't been changed for a century...
1. 被震撼到了,被这部电影不动声色传递的中华美学。看看里面人物服装的色彩太高级了,现在各大国外时装品牌的高定完全可以拿去直接用,中国人太适合那种低饱和度的高级颜色了,看我们的国画就知道了,国外那种直接拿三原色这种高饱和度明快颜色,直接用于服装,实在是太年轻了,还是我们玩得转深沉。
这尼玛,社会主义光圈下电影生产线产品,也太喧宾夺主了吧,这个吴荪甫明明一个现代官僚的面目,哪里有一丝旧社会的狠辣。原作虽然未曾拜读,但那个时代的作家作品是这个人设这个味道吗!!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哟,拿电影当工具!!7-
公债,空头,多X。画面好,大白腿,资本家,死老婆,认人名,瞎讲的,总罢工,持股票,妹私奔,赶快抛,墙头草,卖女儿,被淹死,杜反转。
民族实业家斗不过垄断大资本家啊,惨被的不仅是他们,还有无数工人阶级身陷囹圄